返回

数码博物馆:挑战与解决方案

2020年10月28日
文章来源: 艺术博物馆杂志微信公众号

       本文探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文化表达应用中数码策展的发展,并关注用户体验视角。数码技术的使用改善了传统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的生产流程,并大大便利了观者与藏品间的互动。尽管数码博物馆的概念在过去十年吸引了很多注意力,仍有很多挑战有待应对。在本文中,我们会探讨数码博物馆发展的当前进展,并指出影响其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



一、引言 
 
       自古以来,传统博物馆展览都仅限于引导受众进入展厅观看艺术作品原件,然而,由于展览空间、场地和日程安排等因素的限制,能直接接触展品的机会很有限。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超过65万件海内外文物,且其馆藏规模还在随着收购与捐赠不断扩大。如果每次展览持续三个月,其藏品需要30多年才能得到完全展示。一座博物馆可能会类似一个难以靠近、距离遥远的文物库房。不仅如此,鉴于文物属于全民,传统博物馆还面临一个窘境,那便是器物的所有者却无法自由获取有关器物的信息。
       依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章程,博物馆“是一种非营利性永久机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且向公众开放;旨在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以便展出,公诸于众,从而达到教育,研究,供人欣赏的目的”。因此,与图书馆的功能类似,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其遗产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期望,博物馆的数码策展成了学界和公众的共同追求。
 

       在博物馆数码化过程中,技术与社会起到了互补作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通过知识分享和思想交流实现。因此,数码博物馆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参观者体验上,而非技术本身上。然而,没有高科技的辅助,这样的目标便无法切实得到实现。因此,数码博物馆创建中的挑战可被分为两个维度:技术和使用用户体验的提升。
       过去,技术维度曾是首要关注点。文物图像化和数码化及数据管理等问题得到广泛研究。成功的数码博物馆确实需要好的技术;但不考虑文化遗产分享层面也无法成功。而有关后者的研究寥寥无几,尤其是关于用户体验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用户体验的层面,并描述帮助参观者通过数码技术提升馆内现场体验的策略。我们会探讨技术的使用如何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改善生产流程并提升观者与藏品间的沟通与互动。
 
二、博物馆数码策展的挑战
 
(一)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
 
       自21世纪初开始,博物馆数码化运动已进行了超过10年。“数码策展”(digital curation)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数码保存联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和英国国家空间中心(British National Space Centre)2001年在伦敦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主旨是探讨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式(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Reference Model, OAIS)的改进,以及多个领域的数码策展知识共享。然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让数码化进程更具进步性、更加多元。数码博物馆也相应地成了博物馆与馆外受众连接的平台。许多知名博物馆致力于通过将数码化信息放上网页或通过用便携式设备预录制导览参观来创建虚拟环境,例如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的藏品数据库(Compass);卢浮宫博物馆(Louvre)在iPhone上的虚拟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艺术史时间轴。这些举措的共同特征,是参观者可更快、更便捷地接收信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尽管博物馆的发展似乎受益于数码技术的应用,但博物馆的数码化也带来了某些劣势。例如,没有了参观者参与,实体博物馆变得更孤立、无法正常运作;与此同时,受众也失去了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观点的机会。在用户看来,数码博物馆并非要取代传统博物馆;反过来说,数码信息应该是实体博物馆的补充。卡罗尔(Carol)从其访谈调查中发现,博物馆的传统价值无意间在博物馆数码化的进程中消减了。她认为,实体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博物馆数码化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填补实体博物馆的空白。在寇特-史密斯(Coulter-Smith)看来,社会沟通与艺术藏品的构成长期被美术馆的运营形态束缚。文化机构应该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运作。由于博物馆体验应该在实体空间中用实体藏品获得,实体博物馆用户体验的加强——例如如何通过考虑互动因素改善沟通——吸引了更多注意力。
 

(二)博物馆用户体验的发展
 
       近年来,用户体验被学术研究者和策展人视作博物馆数码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比尔(Beer)看来,博物馆参观者在网站上的一件藏品上所花时间还不到1分钟。因此,如何延长欣赏艺术的时间,如何通过多种设备增加他们的知识以留住参观者,成了数码策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正如古里安(Gurian)指出的那样,实体博物馆将在不久的将来与技术元素融合。某些研究成果认为,博物馆体验可通过互动和沉浸式环境得到提升。因此,可以预计的是,大师杰作描述的传统方法将被其他能提升参观者感官冲击和真实体验的方法取代。基于此理念,用户体验的探讨能被分割几个层面,即可视化、个性化、与教育互动和重组。这些关键元素可向参观者提供宝贵体验,有助于改善观者、策展人和博物馆之间的沟通。
 
 
1、当前策略
 
       分析数码化的挑战和局限以提供最佳观赏体验,是数码策展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在数码博物馆的实施过程中,人与藏品之间的关系要比资料编辑本身重要。因此,考虑到藏品数码化的目标和所面临的问题,这一部分将探讨博物馆设定中用户体验的当前发展,并为未来发展提供可能的策略。
 
2、可视化(非正式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的特色是数码博物馆领域中用户体验的关键。此前,可视化系统主要在专业领域内被开发,作为通过复杂的基于技术的界面和互动的全景提供者。例如SolidSX是个创建高解析度图片结构以让用户理解和检视用任意.NET语言设计的应用程序的Windows工具;而Crime mapping是执法机关(LEA)用于显示和分析不同犯罪模式的地图。
       然而,局势在近几年发生了改变。非正式信息可视化(Ca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Casual InfoVis)的概念引起了数码策展人群的注意。Casual InfoVis是为并无专门资质或仅随意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设计。这一洞见的视角来自其他信息系统、社会可视化和艺术家视觉作品。Casual InfoVis系统和传统InfoVis之间的差别在于用户人群、使用形态、数据类型以及目标的差异。信息还能通过使用以电脑为媒介的应用程序得到说明。
       Casual InfoVis可被描述为文化组织中的一个乌托邦的雏形。然而,这一概念的实施和产出仍然依赖互动界面、数据库和个性化框架等不同组分的整合。随着数码博物馆的发展,开发者和策展人应该重视这一概念,以便有效评估参观者行为,从而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3、个性化
 
       个性化的功能是实现数码博物馆的基础组分之一。这一概念的恰当使用不仅能为策展人提供更好的理解参观者需求的机会,还能培养参观者的忠实度。正如里肯(Riecken)指出的,个性化注意力是“通过建立一对一关系构建用户忠实度”的方法。不仅如此,个性化还能降低博物馆管理运作中的财务压力。许多研究表明,博物馆预算对政府支持的依赖度在降低。如何使用有限资源来与受众连接成了重要问题。例如,博物馆可以优化参观动线,以通过个性化技术吸引参观者;或通过重组为展览选择最具人气的藏品。
       为达此目标,有很多博物馆个性化的项目。文化遗产信息呈现(Cultural Heritage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CHIP)是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的文化遗产持续访问项目(Continuous Access to Cultural Heritage, CATCH)建立的信息技术与博物馆杰作之间的学科间研究计划。该计划创建了一个参观前体验,让参观者通过给在线藏品打分建立起个性化游览动线,也在他们结束馆内参观后有重温感兴趣的藏品的机会。“存钱罐计划”(Piggy Bank Project)是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群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指导的明喻计划的一部分,被呈现为火狐浏览器插件,让用户从不同网站搜集数码内容,随后将内容聚集起来以备日后参考。尽管每个计划提供不同特性,这些计划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他们整合了语义网(Semantic Web)。
 

       器物的个性化可通过使用高度语义学的模块来实现。在提姆·博纳斯·李(Tim Berners Lee)看来,语义网是网络的拓展,其基础是机器通过为信息赋予有完善定义的意义能更好地理解元数据。在数码博物馆的语境中,语义网就是从博物馆主导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协作话过滤。其物质化可融入多种模块,例如用于在资源间搭载多种元数据的数据模式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通过专有名词及其之间的关系得到清晰表达的语言网络本体论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由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RDF采用并可在网络中每个个体间建立联系的自我裁决方式朋友之友(Friend of a friend, FOAF);用RDF方案设计以用来分享和呈现受控词汇的语言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SKOS),以及由国际文献委员会(Comité International Pour La Documentation, CIDOC)发布、专注于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Cidoc CRM。
       尽管语义网似乎是博物馆个性化的一个指向标,但其仍有些需要克服的潜在缺陷,例如隐私、数据安全和不成熟的本体论。这是因为,语义网在博物馆语境中的功能是提供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并与此同时分离出无关的用户个人细节。如何将信息保持为个人资源而不带来隐私和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定义本体论,已经成为未来的重要问题。
 
4、互动与教育
 
       以往,博物馆展览趋于包含实物并配合有限解说,而解说通常由策展人或评审者书写在器物旁的展品卡上或预先录入作为个人导游的手持式音频设备中。然而,这样的呈现风格有许多负面效果,例如拉开了参观者和器物的距离,教育性不足,且让人们更加感到被孤立,因为他们没有围绕感兴趣的器物互相交流的机会。斯帕索耶维克(Spasojevic)和金德伯格(Kindberg)指出,对博物馆展览的期待应该与可拓展的参观体验以及与实体的恰当互动相结合。寇特-史密斯也重申了互动活动的重要性,互动活动可以通过在参观者和艺术作品间搭起桥梁将艺术引向我们的生活。因此,博物馆的功能应该犹如一个“多维度教育机构”,参观者在其中可检索信息作为参考,并如同在家教课程中那样亲近有关艺术作品的补充资源。鉴于这些目标,某些技术被提议用来丰富一座互动博物馆的成分,例如基于网络的建构、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

       增强现实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拓展,能够将现实与虚拟环境混合起来以实现实时互动。增强现实的运用有望填补未提供足够的参观者与展品互动舞台的传统博物馆的空白。某些研究关注博物馆互动中的增强现实应用。例如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混合现实实验室(The Mixed Reality Lab, MXR)为备受争议的“英格兰公众”(The Public in England)艺术中心开发的“Flypad”计划。该计划致力于通过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提高互动性,让用户通过操作不同控制面板控制自己的分身并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另一个例子是虚拟展柜,即一个使用增强现实的半透明展示系统。这个系统在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Wien)被首次引入,随后又有法国信息电子与自动化高等学院(ESIEA)在2011年拉瓦勒虚拟展(Laval Virtual)上发布的先进形态。这一系统的意图是强调参观者与实体展品间的互动,通过将增强现实技术整合入传统博物馆展柜形式打破虚拟和实体博物馆之间的界限。
       总而言之,增强现实技术可能会是一种在实体博物馆达到互动与教育目标的战略。不幸的是,在个性化的具体实施上,参观的体验前和体验后未在这些系统中得到考虑。因此,为了加强博物馆参观者的整个旅程,未来互动过程的开发中应该考虑结合个性化特征。
 

5、重组
 
       据美国“HighBeam Business”《博物馆与美术馆市场报告》(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Market Report)数据,21世纪,美国各地的多数文化资金在减少。在这一经济萧条期间,全球最大的博物馆与研究集群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报告,短短七个月时间内,参观人数就减少了29%。在这个预算紧缩时代,信息互换和数据重组的能力是博物馆数码化的重要考虑事项。数据重组的能力应该在数码化过程的早期阶段考虑。重组收藏可以多种方式给博物馆带来额外收入。例如,灵活的资源能增加艺术商品化的机会,为文化组织带来额外收入,并实现吸引参观者的营销目标。正如社会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和巴伦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提到的那样,商品的重要性在于代表社会地位、象征和荣耀的能力。随着经济局势的改变,越来越多艺术作品会在未来被转化为商品。可互换数据能通过重新利用现有组件降低生产成本。
       重组解决方案牵涉众多技术,很多讨论中都提议过这些技术。一个重要的提议是迁移,这能让数据自由地在不同平台间移动,从而实现跨平台分享。其次,转化的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特性。数码信息有利于格式转换,使其可被重利用和与其他物品重新结合。其中一个例子是FBX,这是MAYA和3DS MAX等多数3D软件使用的将其计划转移到其他应用的文件格式。重组引发品质控制的问题。吉亚雷塔(Giaretta)认为,在信息转化前,多文件转化的结果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因此,如何确保被转化信息与原始信息一致,确保文件足够完整可供长期保存,会是未来思考的重要议题。
 
三、结论
 
       成功应对数码博物馆发展中的挑战,不仅能在这个高技术时代促进其增长,还能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视角提供数码博物馆发展的一些洞见。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各种因素的清晰理解,能提供帮助策展人和学者构建可靠框架的指导方针。尽管对数码博物馆发展已有很多投入,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一个个性化的系统将需要面对隐私问题和实体博物馆中的使用效益问题;而互动机制可能忽视个性化的影响;而灵活的数据格式需要处理各个平台的质量控制问题。因此,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将在这个兴起阶段称为一个关键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