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艺术的时代,如何用媒体艺术开启一场对真实的拓扑?

2023年06月05日

文章来源 :凤凰艺术微信公众号

 

       今天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美术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简称:两馆,MOCAUP),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是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传播、传承、建设的主要载体,曾举办过很重要展览与活动。
 
       2023年5月1日,大型展览“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MOCAUP) 正式展出,同期呈现由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中国巡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7月23日。
 
       本次展览旨在将深圳作为推进全球艺术、技术和生态问题探索的前沿基地为其展望。展览由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尕担任总策展人,并与已故ZKM主席彼得·韦伯(Peter Weibel)、西格弗里德 · 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达丽雅·米莱(Daria Mille)共同作为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中国巡展的联合策展人。
 
 
       2023年5月1日,大型展览“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MOCAUP) 展出,同期呈现由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中国巡展。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7月23日。
 
       该展览原计划于2020年2月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因全球疫情爆发而延期。此次展览移师深圳,旨在将深圳作为推进全球艺术、技术和生态问题探索的前沿基地为其展望。作为中国的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龙头,深圳汇集了全国最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在数据时代道路上持续加速,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进,其成果与发展前景令世界瞩目。此次展览在深圳呈现,是深圳对艺术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时代趋势的全新审视,也是社会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影响的前瞻论述。
 
▲ 展览外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由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尕担任总策展人,并与已故ZKM主席彼得·韦伯(Peter Weibel)、西格弗里德 · 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达丽雅·米莱(Daria Mille)共同作为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中国巡展的联合策展人。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前言中写道:
 
     “我很高兴看到‘真实的拓扑’这一经历数年筹划的大展,终于在深圳两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个展览以60年代数字革命之肇始为源,演绎了近60年来在技术的极速发展中,在传统之时空认知被颠覆以及在由比特和字节所构建的新现实的挑战下,几代艺术家探索“真实”这一艺术之至要命题的多重样态和轨迹,并揭示出数字真实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同期展出由ZKM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则进一步将媒体艺术引入媒体考古的深层时间。长期从事媒体艺术研究和展览策划的张尕先生为这个展览投注了巨大的学术心力,使这个纵览100多年媒体艺术的展览以其学术视野之深广与细微,为当下方兴未艾的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寻踪探源的契机。温故而知新,我相信,展览“真实的拓扑”将对以新兴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产生持续的影响。”
 
▲ 展览开幕现场,总策展人张尕现场导览,©️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2023年5月1日,在展览顺利开幕之际,圆桌论坛也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楼多功能厅成功举办。
 
       部分参展艺术家以及相关艺术界人士, 其中包括Agnes Lin、Isabelle Frank、Jeffrey Shaw、Richard Allen、柴志坤、郭小晖、胡东、胡介鸣、黄韵奇、李汉威、宋冬、王郁洋、肖戈、徐昊旻、颜磊、颜为昕、杨小彦、姚佳善、尹秀珍、张尕、张培力、张庆红、张新英、张子康、钟钢、周啸虎等参加了圆桌论坛,与会者就展览所揭示的媒体艺术之历史演进中的实验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持久、坦率的讨论。
 
▲ 圆桌论坛现场,总策展人张尕主持论坛,©️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展览总策划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颜为昕
 
       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创作的媒介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新媒体艺术从而以更加独特、丰富的艺术与科技相互结合、影响的语言,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逐渐重要的表现类型出现。本次展览旨在回顾19世纪后期直至当下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审视了当代语境下媒体艺术的发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范式进行了展望。展览“真实的拓扑”以“现实中断”(Reality Interrupted),“真实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Real),“多重宇宙:没有生态的自然”(Multiverse: Ecology without Nature)三大板块构成,囊括了从19世纪后期直至当下110多位艺术家的将近120件艺术作品,以及新媒体艺术重要的研究与展示机构——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带来的50多件重要历史文献。参展作品中许多都是对媒体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作品,其中70多件作品是中国的首次展出。整个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艺术媒介拓展过程的概貌,也是在国内对媒体艺术进行研究梳理的一次重要尝试。
 
       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发展中科技专利注册常年位居中国第一的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今天我们将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基础上,审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史与展望未来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趋势。体现深圳在数字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然形成的以科技创新和艺术创作相互促进、交融的当代艺术生态,以深圳的态度对新媒体艺术现象进行记录、发酵、催生,并以此进一步激活城市的人文潜能,缔造有着深圳自身特色的区域文化。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十分荣幸,能够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实践呈现这样一次全景式探讨的大型展览,此展览的策划由2019年开始历经三年多。展览得到对新媒体艺术收藏、研究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多个美术馆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基金会的参与,包括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法国蓬皮杜(Pompidou)、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以及包括久保田成子录像艺术基金会、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等艺术基金会。另外,也获得超过数十家国际画廊、艺术机构和众多独立艺术家的支持。
 
       在这里,感谢本展览的学术顾问范迪安先生,艺术顾问苏新平、肖向荣先生,联合策划张子康先生。感谢为展览倾注了无数心力的策展人张尕先生,感谢于2023年3月离世的来自ZKM的联合策展人彼得·韦伯尔先生,感谢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及其工作团队。感谢我们这次的战略合作伙伴中鸿创艺为本次展览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感谢大家因新冠疫情导致的种种展览策划、实施延误时给予我们的耐心、包容,感谢所有与我们一起在远程就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信任的伙伴们。
 
▲ 圆桌论坛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深圳2023” 由“现实中断”、“术问: 真实的回归”和“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 三个部分构成。ZKM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将与 “现实中断” 部分平行展出, 将展览置于媒体艺术更深层的历史时间。
 
       展览旨在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时空之技术构建的明显加速下,真实的概念不断被艺术想象所挑战和改写的轨迹,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性的数字当代所蕴含的困境和潜力。过去三年内在严峻的生存中思考和创作的作品亦将在本次展览中有所体现,在揭示人类社会之危机现状的同时,亦唤起将人与物联髻一致,造就共生世界的希冀。
 
▲ 三层展览现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01   现实中断 & 运动中的艺术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现实中断”以及“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聚焦于媒体艺术是基于技术设备的艺术,与设备和机器密不可分。通过将运动作为机器的基本特征,展览的该主题勾勒出从摄影器材的媒介演变而来的艺术史。电影摄影叠加中的运动图像以及控制论反馈系统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历史,从而预示了当今无处不在的各种交互形态。卫星通讯技术和分布式网络节点的早期实施,预示着信息社会在20世纪中叶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速度,将空间和时间压缩为纯粹的技术架构。时间永续,距离随之消失,最终招致了数字资本的千禧之乱,更在双子塔轰然倒塌的灾难图像中见其惨烈,打乱并中止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展览的这一部分囊括了经由媒介展开的百年艺术史及其持续的影响。
 
 
▲ 丹 ·格雷厄姆 《当下持续的过去》,闭路录像装置,一台黑白摄像机、一台黑白显示器、一个微处理器、两面镜子,480 × 400 cm,1974;展览现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一直站在许多重要艺术发展进程的最前列,包括观念艺术、视频、影像装置、表演等。1970年代,丹·格雷厄姆开始了对录像与闭合路线的探索,此次在展览中将呈现他最著名的互动装置之一《当下持续的过去》(Present,Continuous,Past(s) ),艺术家邀请参观者在细微的时间延迟中体验时空的技术构建对身体的重新认知。
 
        02   术问:真实的回归  
 
       “Datumsoria”(术问)一词,系由 “datum”(数据)与 “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生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它讲述了新“现实”的逻辑,亦即由0与1的泛型(genericity)所构成的二进制的虚拟力量,形状与样式从泛型的内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中涌现并得以固化。真实,既不是对再现的追求也不意味着超越现实,而是被遮蔽的虚拟。真实是作为生成的泛化。作为本展览的第二部分,“术问”见证了无所不在的机器之膜的强大存在:即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和娱乐之游戏规则的互联网世界。在电子脉冲的波动中,沉淀着感知的痕迹,激发着情感的潜能,涌现出具备着探索另一维度之新伦理的另一阶次的主体。这一部分的展览也表明,真实的标准不再仅存在于“作为痛楚的主体形态的物理身体及社会场所”——这也是当代经验的主体以及当代艺术探究的主要对象——它还暗示着,谁会是这个由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以及数字的算法力量所构造的新现实的拥有者。
 
▲ 乔恩·凯斯勒 《蓝色时代》;混合媒介,尺寸可变;2007 / 2011;展览现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乔恩·凯斯勒(Jon Kessler)的《蓝色时代》(The Blue Period)是一个沉浸式的装置,以动感机器、监控摄像头、视频监视器和真人大小的纸板人像为特色。这部以蓝色为主要元素的作品是艺术家的巅峰之作。作品中的影像画面选取了电影和电视剧《律政俏佳人》《勇敢的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发展受阻》和《超级大骗子》中的蓝色人物片段。
 
        03   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  
 
       展览的第三部分借用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同名著作《无自然的生态》作为副标题,然而偏离了作者对自然的文化批判,提出了如弦论所倡导的,一个基于推测然而并非不可企及的、具有完全不同维度和物质的多重宇宙的真实。在此众多的生态和界域中,自然的本质,正如量子现实推翻了可感知的自然一样,当粒子以无穷之远和无限之近同时并置的距离涌入著名的双槽实验一样,其诡异的时空波动再次颠覆了人类智慧的极限,自相矛盾成为论述的新宠。在这些平行的时空中,在宇宙的视界之间,人类的欢笑和哭泣,机器的轰鸣和啁啾,文明之神话和羁绊,人工智能自誉的勤奋和生物异类都在创造自己真实的世界,经营它们得以生存和凯旋的居所。
 
▲ 迈克·凯利 《瓶子1号,瓶子4号,瓶子5号,瓶子13号,瓶子17号》,有声彩色投影,18分22秒、18分25秒、17分55秒、18分04秒、20分35秒,2007;展览现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迈克·凯利(Mike Kelley)的作品《瓶子1号,瓶子4号,瓶子5号,瓶子13号,瓶子17号》(Bottle 1, Bottle 4, Bottle 5, Bottle 13, Bottle 17)展出了五个瓶子的影像,这些瓶子是虚构故事中的城市坎多(Kandor)的化身。根据超人神话,坎多是K星的唯一遗迹,而这座城市以缩小的状态保存在超人拥有的瓶子中,并成为艺术家对该记忆奇想的符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