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沉浸式场景丨沉浸式艺术装置创意赋能城市场景

2023年04月17日
文章来源:沉浸城市微信公众号
 
       沉浸式艺术装置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成为城市提升文化艺术活力的重要艺术空间载体。本文将盘点国际著名艺术家设计打造的沉浸式艺术装置,分析其背后声、光、电以及技术应用逻辑,最终梳理总结得出沉浸式艺术装置、艺术展览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沉浸式艺术装置案例盘点
 
(一)悉尼:The star沉浸式体验空间
 
       Ramus艺术团队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多学科设计工作室,其在悉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沉浸式艺术作品——the star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光、水以及交互式艺术画廊融为一体,呈现一个精美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该项目的创作总监、艺术导演BruceRamus表示:“我希望连接不同的元素,使整个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同步的整体,从而创造出与建筑空间相交融的数字艺术作品。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的体验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二)土耳其: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
 
       来自土耳其的数字媒体艺术家—— Refik Anadol 利用数据,将他的艺术感触结合数据转化为的极具表现力光影艺术。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坐落洛杉矶,拥有起伏的不锈钢外观。这一年Refik Anadol和他的团队接到一项任务将这座音乐厅打造为“梦想”主题的大型艺术装置。Anadol擅长数据整合创作于是他提出:“用一种创造性的、计算机化的“大脑” 来 模仿人类 如何做梦,通过处理记忆来形成图像和想法的新组合。”
 
 
(三)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当观众置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回顾丹麦籍冰岛艺术家奥拉夫·埃里亚松(Olafur Eliasson)这三十年间的创作时,他们开始纷纷思考:这个星球的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埃里亚松的不少作品,都是围绕自然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种种探索。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泰特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马克·高弗雷(Mark Godfrey)说:“埃里亚松的创作不断促使观众触及感知的本质,他的许多装置作品都运用了反射、倒置、处理后的图像和颜色变换,从而挑战了我们的方向感和感受环境的方式。”
 
 
(四)美国:漂浮艺术装置
 
       Janet Echelman创作建筑规模的实验性雕塑,她擅长挖掘柔软材料所蕴含的强大而有机的力量,并利用风、光线等自然元素增加作品的表现维度。她的作品常建立在严谨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并将其予以视觉化呈现,通过变化丰富的有机形态呈现出地球的脉动,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思考。
 
 
二、沉浸式艺术装置生产逻辑
 
(一)色彩与灯光的氛围感营造
 
       沉浸式艺术的核心为“沉浸”,从物理层面来讲,主要依靠艺术家在特定空间内,采用声、光、电等元素,为观众营造的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与作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色彩和灯光的设计能够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影响观众的视觉观感,从而使其身心浸入到空间营造的氛围中。
       以艺术装置Aura为例,Aura 是一个超级装置,以颜色和光线作为完全互动体验的绝对关键。AURA 超越了观众的概念,把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神奇的、创造性的表演中的演员,在这个表演中,每个人的光环都与他身边的人的光环相互作用,催化新的能量场,散发出新的光芒。通过高于所有原始创造性行为的高度复杂的技术,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围绕在所有身体周围的光环的东方概念。
 
 
       作品概念来自于 Pepper's Ghost 的想法—— 数字艺术家、工程师、平面设计师、视觉和视频艺术家、灯光和声音设计师的集体——将光具体化和触摸为一种有生命的资源和生命之源,发挥有远见的创造力、体验设计、最创新的技术来讲述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让自己沉浸在由声音、感官和情感组成的多个故事中。
 
 
(二)空间与建筑的创意性转化
 
       艺术装置的设计需要与所处空间或建筑相互融合,这既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利用与再生产,也是对沉浸式艺术装置创作设计的形式创新。以《怪奇物语》帝国大厦灯光秀为例,SUPERBIEN与Giant Spoon 和 Netflix 合作为《怪奇物语》第 4 季制作设计了帝国大厦的视频地图。
 
       SUPERBIEN 使用 了《怪奇物语》第 4 季原始资料、图像和镜头创建了 12 分钟的原创动画和视觉效果。共使用 46 台视频投影仪揭示了邪恶的 Vecna、Demogorgon 和 Rift to the Upside Down,以及一些十一和霍珀等主要角色的简短插入。
 
 
(三)艺术与文化的抽象化叙事
 
       沉浸式艺术展、艺术装置的迅速发展,使得艺术创作手法也愈发多样化,大量独立先锋主义的新兴艺术装置,借助抽象的线条或视觉图形、生活实物变形来完成艺术装置的叙事设计。Fields是Tobias Gremmler的作品,他为场景装置创作的变形虚拟舞者被投射在平行的纱幕上。
这些环状的序列发现,纤细的身体慢慢形成,给出最简短的独唱、二重唱和群舞,然后溶解在一个漩涡运动中,抽象地想象出扭曲的肌肉和飘逸的头发。
 
 
       随着能量的建立,消散和重生,它逐渐变得类似于一系列的生命周期,在空间和时间的漩涡中一个又一个空灵的舞蹈。
 
 
(四)体验与交互的沉浸式营造
 
       沉浸式艺术装置有别于传统影视或文旅产品的“观演独立”模式,而是鼓励游客或观众走进艺术空间或装置内,从身体到心理沉浸其中。这就对艺术装置的体验感、交互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拉斐尔艺术展为例,以拉斐尔作品的作品为基础塑造新媒体艺术。当第四堵墙被移除,设计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以吸引、吸引和拥抱观众,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参与者时,沉浸式艺术就会出现。
 

       拉斐尔 2020 无疑是 16 世纪文艺复兴盛期的典型民主化,在一个缺乏我们今天享受的增强体验的时代,传达了艺术感动人们的目的和力量。
 
 
       WOA Creative Company 构思并制作了一场迷人的图像和声音视觉盛宴,绘画之间微妙的粉状过渡让人回想起魔法是如何从颜料开始的。这部 45 分钟的作品通过大师一生的迷人旅程吸引了观众,从他在乌尔比诺的出生到他在佩鲁贾和佛罗伦萨的逗留,再到他在罗马教皇宫廷的早逝。
 
 
三、沉浸式艺术装置的趋势思考
 
       沉浸式艺术大火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质疑——沉浸式艺术是否违背了艺术的严肃性,促使艺术转而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发展?这种声音并非空穴来风,活跃在市场上的沉浸式艺术作品也的确是良莠不齐。
 
       以所谓的“网红艺术展”为例,该类展览虽然不乏沉浸式艺术展览的互动性、绚丽的场景布置和极具噱头的主题,但却因缺乏内涵而仅被公众视为拍照打卡场所。
 
       2015年,“不朽的梵高”感应艺术大展在上海举办,该展览一经推出就遭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强烈质疑——除了吐槽该展览没有一件真作之外,130元的低性价比票价也是引发非议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观众对于沉浸式艺术的期待并非只停留在形式上,他们所期望看到的是能引发精神共鸣且更具深意的艺术作品。
 
 
       虽然沉浸式设计所带来的未来似乎随着5G的商业化而离我们日益接近,但距离真正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地颠覆人们生活方式还早得很,而这就催生了沉浸式设计的人才缺口。
据报道,到2030年,我国VR/AR相关岗位需求数量将达682万个,且作为新兴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也相当可观。据2020年2月发布的年度工程师薪资状况报告数据显示,VR/AR工程师的年薪在美国旧金山可达到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4.4万)。
 
       在5G时代到来之际,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市场的人才需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沉浸式设计的风口已至,在不久的将来,沉浸式设计的成品也必然会越来越贴合我们今日所能想象到的沉浸式该有的样子。
 
 
       IMax电影到迪士尼主题乐园,从虚拟现实游戏到数字艺术展览,时下的消费体验已经越来越趋于“沉浸”。在这个时代,一个简单的、平面的展览,或是一出传统的戏剧已经很难满足观众。将传统空间赋予沉浸式体验,才能让观众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艺术似乎是一道无解的题,在面对当下层出不穷的各类艺术展览、艺术装置时,每个创作者与观众都有着不同的选择权利和审美标准。无论是强调互动性的沉浸式艺术展,还是存在于“白立方”中的传统展览,都各有优劣。尽管当代艺术的呈现形式日益纷繁复杂,但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却始终可以关照并映射当下社会文化、体现人类的生存现状,从而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沉浸式艺术装置作为技术与艺术实践发展融合碰撞的新兴产物,其将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让艺术与生活不断碰撞,对城市空间与场景的创意营造与浸润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