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跨越时代|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的融合与碰撞

2020年12月14日
文章来源:深圳市多媒体协会微信公众号

       由于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许多工具与软件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而工具本身和其历史也会对个人创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因此现在的很多3D影视作品都偏向西方风格,缺少一些东方元素。
 
那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格融入面向未来的科技元素呢?
 
1:全息屏幕技术
 
 
2:主观镜头与临场感
 
 
3:中华未来风场景搭建
 
 
4:中国风机器人乐队
 
 
5:华为AR增强现实技术“河图” 
 
     “华为宇宙”又添了一位新成员:华为河图(Cyberverse),它源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这项虚实融合的全新“数字现实”科技,可以通过华为强大的AI算法和5G高速率特性,在真实世界实时无缝叠加AR效果,简单地说就是有了华为河图,我们在科幻大片中看到的场景真在变成现实。打开华为最新手机P40上搭载的AR地图应用,漫步于敦煌莫高窟,上海南京路,会看到虚实结合的科幻场景。
 
 
6:戏剧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近年来,传统艺术开始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其舞台表现力,以多媒体丰富功能让传统艺术文化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喜爱,得以传承,以创新形式吸引国际目光,迈向世界。Tobias Gremmler(托比亚斯 格雷姆勒)与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奖的华人艺术家叶锦添合作打造的《空穴来风》,将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与现代新媒体艺术融合。
 
 
       这是一台集影像、服装、舞蹈、戏曲、装置于一体的多媒体演出。舞台上由“风”牵引起的“情感、哲思、回忆,带领观众共赴一场充满灵性的东方主义美学之旅。Tobias Gremmler(托比亚斯 格雷姆勒)在《中国戏曲虚拟角色》中,从质地、颜色、材料、光、运动、声音、形态方面将7位京剧行当的戏曲表演通过虚拟角色呈现出来。
 
 
       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戏服的形状、颜色和舞蹈运动。通过服装、动作高精度塑造人体,增加他们在动画中的人性。艺术家从“角色”的标志性与独特性将戏曲细腻展现,包括戏曲的身段、色彩、流动线条等。无论人体运动还是风所形成的微小动态,艺术家都有兴趣展示这些力量,将其转化为超出物理限制的数字视觉。设计角色的认知外壳以及由内而外的意志转变。
 
 
      《龟兹宴舞》是Tobias Gremmler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视觉表演艺术家们合作的作品,将风靡隋唐时期以歌舞、古乐闻名的龟兹歌舞呈现出来。多媒体艺术作品深挖龟兹文化特点,融合汉唐、印度、希腊、波斯等古代文化,以古佛教、石窟壁画、乐舞、戏曲、诗词文物等为特征,呈现浓浓的民族、异域文化特色。
 
 
      《功夫动态可视化》中,艺术家通过跟踪技术让运动的细微过程变得可视化,利用C4D程序渲染出一系列动画效果。点线面联合演绎人物轮廓到复杂化的运动过程,各种形状、抽象图形表现“功夫”动作,刚柔并济,栩栩如生,散发中国功夫的精髓。
 
 
       通过对几位武术大师动作的捕捉创作,Tobias Gremmler(托比亚斯 格雷姆勒)表示中国功夫的哲学性给予他深刻的启发。以中国文化为核心而通过现代科技创作传统的元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以及高度的文化开创性。
 
 
       多媒体艺术可以成为各种文化跨越新时代大门的媒介与助力臂,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艺术魅力。艺术作品无论是通过投影、全息,还是沉浸式视听渲染,都使其以新颖、耀眼、独特的艺术视觉呈现在世界的舞台!
返回顶部